首页  |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马肉风波”未平,“鱼肉丑闻”再起

2013-02-26 17:48:37 来源:泉品-解放日报
   鱼类是欧洲人餐桌上的常客,不过现在消费者下单之前也得三思,与 “挂牛头卖马肉”相比,鱼肉以次充好的现象更甚。德国马克斯—鲁伯纳研究所渔业问题专家哈特穆特·雷拜因博士日前称鱼肉造假在欧洲由来已久。
  “山寨货”冒充高价鱼
  走进比利时的超市,鱼类产品琳琅满目,不过绝大多数早已切割包装完毕。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根据鱼肉颜色和纹路难以判断种类,喜欢吃哪种鱼,只能按标签选。但是“问题马肉”的出现,告诉人们标签并不可信,事实也的确如此。
  目前,欧洲市场上价格昂贵的鱼常常被便宜的“山寨货”代替。鳕鱼是最受西班牙人欢迎的鱼类之一,价格不菲。但在2011年就有报道指出市场有众多“李鬼”鳕鱼,其中包括越南鲶鱼。虽然外观天差地别,但是经过一番加工后,多数顾客看到的只是白色的冷冻鱼块,只需更换一下标签,便“涨价”出售。市场上销售的比目鱼常会被其非洲同类替换,而三文鱼很可能是鳟鱼,外行人基本难辨真假。受到波及的不仅是鱼排,也包括鱼肉制品。欧洲检测表明,—些国家的某些特定种类鱼肉“错误标注”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
  牛排、鸡块还是鱼?在欧洲下馆子经常要做这样的选择题。经过煎煮后的鱼排,浇上各式酱汁,顾客即便觉得口感不对,也多会归咎于厨师手艺,对其“品种”并不会深究。日本料理店几乎开遍了欧洲各大城市,尽管目前没有机构公布相关检测结果,但寿司、刺身的身份也十分可疑。
  DNA“验身”未被推广
  欧洲鱼肉的以次充好早不是新闻。此前有多项研究报告指出,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渔业厂商故意更改标签牟利,也有专家认为超市和餐馆应担负起保证商品质量的责任,但欧洲一直没有专门机构对此事进行调查和评估。
  一条鱼从渔民的网中到达超市冷柜或饭店餐桌经历环节众多,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总署早在2011年就表示,可以通过DNA检测技术阻止鱼肉欺诈,其成本已大幅降低,但并未得到广泛推行。爱尔兰以前发生过养殖三文鱼冒充野生的事件,因此会定期对鱼肉产品进行DNA检测,丹麦的渔政执法过程中也频繁使用该技术,不过欧洲邻居有同样做法的为数寥寥。
  马肉风波过后,欧盟层面一直强调“马肉本身是安全的”,但是对于鱼肉恐怕就不能轻易下此结论了。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被标识为红鲷鱼的方头鱼汞含量较高,不适宜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食用;而被标识为金枪鱼的蛇鲭鱼或者油甘鱼含有毒素,有可能引起严重腹泻。
  眼下,鱼肉问题引起重视其实属于沾了马肉的光。但能否让欧盟尽早开始调查,从而反思现行的食品溯源体系和商标法规,制定更有效的“防火墙”,阻断这些食品风波的出现,一切还是未知数。
  美鱼类产品三成涉假
  据新华社2月22日电 世界海洋保护组织21日发布报告,显示美国鱼类市场三分之一产品“冒名顶替”,让不少不知情消费者上当受骗。
  报告说,接受调查的鱼类零售商中,44%有标注与实际不符的现象。饭馆和杂货店标注不实比例分别为38%和18%。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鱼类产品“冒牌率”为52%;得克萨斯州城市奥斯汀和休斯敦为49%;纽约市为39%。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