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微波城”打造国家级科技产业名片
2013-08-23 10:48:35 来源:泉品——泉州晚报
8月26日,“全国创新型微波通信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座谈会”将在泉举办。届时,以泉州为大本营的福建省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升格为国家级,并申请纳入科技部相关试点工作
泉州微波通信,即将从一个城市的重点产业,跃升为国家科技产业的一张崭新名片。
新高度带来新命题,从科技部门到企业,都在思考:在宏观经济并不明朗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取得创新突破,实现逆势飞扬?在“推动创新转型,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的新课题中,如何更有作为?
市科技局长颜志煌说,“这是一次对微波产业发展的大阅兵,也是将创新型产业集群模式运用到其他产业的典型示范,我们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把泉州产业名片擦得更亮!”
8月26日,“全国创新型微波通信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座谈会”将在泉举办。届时,以泉州为大本营的福建省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升格为国家级,并申请纳入科技部相关试点工作。这也将是我省首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于这场“华山论剑”前夕悄然回望,一串串无华的数据与成果,坚实地拓出了泉州微波通信产业的沉稳足印,从最初一家国营老厂撒下泉州微波射频的种子开始,40年风起云涌,创新不止的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写下数不清的荣光:
——稳居市场潮头: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誉满全国的“微波城”,到如今包揽全球对讲机市场80%份额;即便在危机肆虐的金融风暴中,这一产业依然光彩夺目;
——拿下三个“国字号”:全国首个国家级微波通信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首个创新基金产业集群试点、科技部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
——产值狂飙突进:从2006年的138亿元,到目前的710亿元,数年间演绎近6倍的扩张乘法;
——创新成果井喷:高精度的宇航级、军用级片状独石电容器,伴随“神舟”系列火箭九天揽月;成功研发数字对讲机专用芯片,填补了国内在该产业核心技术自立研发的空白;从2009年到2012年,集群共有126个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
——转型永不停步: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从单打独斗走向通力合作;成立民办研究院,从简单复制到自主创新。鲜明的创新烙印,始终贯穿着产业的过去时与进行时。
通过这场“华山论剑”,泉州微波通信还将敲击更高层次的创造之门,以无“微”不“智”,谋无“微”不至,再借创新之力,照亮产业未来。
昔日荣光 闻名全国的“微波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黑色对讲机,至今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这其中,“泉州造”贡献了大部分力量。
1972年,国营泉州半导体器件厂成立,撒下了泉州微波通信产业的火种。这把火在改革开放春风中迅速燎原,民营小厂、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泉州由此雄踞全国对讲机市场半壁江山。当时的国家电子部称之为“泉州现象”。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民用移动通信的开网,泰克、雷克、先创等一批泉企率先进军直放站产业。泉州生产的主要功能模块及整机,占据国内6成市场。“微波城”美誉从此叫响,泉州与成都、南京一起成为我国微波通信混合集成组件及微波通信整机开发与生产的三大基地。
时至今日,泉州生产的对讲机仍占据全球80%的市场。但简单的产品复制早已是历史符号,以科技为依托的天线、安防以及无线通信射频等行业,成为今天的产业生力军。
党政扶持 三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新世纪以来,政府的重视和组织规划引导,推动集群式创新,成为泉州微波通信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产业啸聚成群,飞速发展。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科技部先后批准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微波通信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首个创新基金产业集群试点、科技部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省委、省政府将泉州列为全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微波通信产业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重点建设;泉州市委、市政府将创新产业集群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区域产业发展重大目标和内容。成立“泉州微波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编制集群规划,成立指导专家组。
——加大资金投入。2009年至2011年,科技部下达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试点项目87项,扶持经费6260万元,省、市、区三级的地方创新资金按不低于国家创新基金50%的额度对集群给予共同支持,地方财政配套经费3365万元;省科技厅将“数字对讲机产业化”等列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共拨付1165万元经费支持。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以泉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创业服务网络和高新技术孵化器群。加强信息产业部无线通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泉州工作站等一批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检测平台的建设。
——加大金融信贷和创投的支持。泉州与兴业银行合作,授信50亿元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由泉州红桥创投募资5亿元,设立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微波通信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等各类融资和服务产品。在全省首创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通过集成政府、风投、银行、保险、担保等各类金融资源,打造一个全产业链、“一站式”的服务中心。
握指成拳 成立技术创新联盟
单枪匹马不成军。产业越走向高层次,集团军作战的需求越发迫切。
2010年,在市科技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泰克通信、雷克微波、泽仕通科技等27家微波通信骨干企业,联手10个知名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泉州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随后,为了促成实质性合作,一个经济实体--联合微波(泉州)有限公司成立,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业界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科技是高新产业的生命,当时我们感到微波通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如果每个企业都‘大动干戈’投入科研,并不现实。而通过结盟让大家各自发挥所长,做精‘蛋糕上的每一个细节’,科研力量的拳头会更大。”泉州微波联盟理事长、福建泰克通信董事长黄嘉鸿如是说。
三年来,联盟“实体作战”优势激发创新热潮:
——“联盟中的子联盟”衍生:集群内相继成立了移动通信、数字微波通信、数字视听、数字安防、安防智能、光电等6个子联盟,企业成员单位130多家。
——内部分工协作形成:如泰克等企业转变生产、销售、研发“一条龙”模式,走集成化、销售化道路,把一些订单交给盟员企业代工。
——与国内外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其中不乏行业技术的“泰山北斗”,如清华、北大、西安交大、邮电部科研所、电信四所、信息产业部第五十四所、第十三所等。合作开发科技项目70多项,聚拢800多名科技人员,包括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200多名。投入研发和成果转化资金超3亿元,新增产值超25亿元,新增税利超过5亿元。
问鼎尖端 创新成果喷涌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持续不景气,传统制造业处在艰难的转型口,微波通信产业也面临空前压力,如何实现逆势突围?
转型从小小芯片开始,联拓科技研发出全球唯一的专网对讲机专用芯片暨中国第一枚数字对讲机专用芯片,不仅将改变泉州乃至中国对讲机产品处于全球对讲机产业最低端的局面,还有望撬动一个新的千亿产业。
在更广视野里,火炬电子为神州系列火箭发射提供高精度的宇航级、军用级片状独石电容器;
雷克电子通过矢志不渝地转型,走出产业链低端环节,成为主流配件供应商,并开始探路3G与LTE共网的小型射频子系统产业化等核心技术;
……
如今,集群产业链各环节正滋长着最“潮”的关键技术,不少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移动通信中继设备:主要功能模块及整机分别占国内约2/3和1/3的市场份额,2012年直放站产值达248亿元;随华为、中兴等移动通信主流运营商的系统设备出口世界各地。
◎对讲机:2012年产值达88.7亿元,约占全国市场60%、占全国出口份额的80%;泉企与国家无线宽带专网产业联盟联手起草和制定中国数字对讲机ARC标准。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泉建设“模转数”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卫星接收设备:卫星电视接收机和高频部件的产量全国第一。神州电子等单位联合设立国家级实验室——“三网融合终端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和“数字音频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泉州。
◎电子元器件:大容量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技术、“全自动悬浮式薄膜流延法”工艺分别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
求智若渴 成立微波技术研究院
在泉州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如何提高科技支撑作用?泉州科技部门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提出建设新型研究机构,由相关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发起,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创造性地提出“实体办院、投管分离”的建院模式,并率先出台相关管理规定。
“对于求智若渴的我们,这真是及时雨!”第一个响应者就是微波通信产业。
“以往,我们都是拿着技术需求四处寻找研究机构,不仅成本高,而且远水不解近渴。另外,国家放开政策后,科研机构自负盈亏,好的项目大多肥水不流外人田,留下自行转化,企业能拿到的技术在质量、时间和效益上都不尽如人意。”
于是,一个大胆创想诞生并付诸实践。这就是泉州微波技术研究院。
相比高校和国有研究机构,在资源和政策上,民办研究院都处于弱势,如何引人才,出成果?靠的是经营理念创新。
——用“一块牌子,多个台子”,解决技术需求与人才问题。即总部设在泉州,台子则遍布国内外,哪儿有需要的技术,就设在哪里,这样就把研究院搬到专家“家门口”,方便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帮助企业完成课题。
——用“一事一议、一事一核、一事一定”解决投入与产出的分配问题。有共同技术需求的股东可自由组合,选定投资项目,然后再定股份、定管理、定分配。
微研院下设五个“中心”:北斗产业应用、微波通信、无线数字集群系统技术、物联网工程四个研发中心和科技咨询服务人才培育中心,将构建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与孵化、产学研合作、检测中试、人才培训与交流、投融资及综合配套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向股东和联盟成员开放。
光明前景 探路“北斗产业”
发现蓝海,往往就是产业转型之机。当前景无限的北斗产业跃入集群视野,泉州科技部门及时立项,确定专题,开展北斗应用产业规划,为产业开拓发展新空间指引方向,在国内兴起的“北斗热”中抢占先机。
“保守预测,至2020年,北斗产业规模将达5000亿元!”北斗是我国自有的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广阔应用市场。目前,江西、四川、广东等地已建立北斗产业基地。
泉州不落人后。泰克通讯率先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签订“基于北斗系统民用终端系统项目”, 将院士团队“连土连根”移植过来,引进北斗卫星相关应用技术。目前,已成功研发水情监测技术,应用于泉州晋江流域,使防汛抗旱信息的传输更及时、更稳定。应用于北斗终端的军用微型天线也开发成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沿,进入系列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生产。今后,集群将制定并实施“基于北斗卫星的应用产业发展规划”,力争五年内实现500亿元的产值跨越。此外,将继续开发物联网的各种节点产品及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微波通信军工产品,积极拓展在民生非通信领域的应用。
不仅如此,一张更为宏伟的集群蓝图已经铺开:
未来,将以新一代数字射频技术、光通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拓展移动通信4G中继产业,紧跟5G演进发展,实现专网通信(对讲机)“模转数”的全面转型与升级;开发百G光通信终端及网络应用产业;
将研究超导材料在微波射频模块的应用新技术,寻找高速率、高容量、宽频带、高效率、低消耗射频核心模块应用的突破口,实现微波产品的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以国内前沿技术引领新一代微波射频产品的发展及产业化;
将积极参与完成“泉州软件园”和“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基地”的项目建设,五年内争创200亿元的产值;
办好“微波技术研究院”、“华大-光微研究院”,钧石能源半导体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增建10个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使之成为产业群体内的科研高地与创新平台;
还将汇集“数字微波”、“数字对讲”、“数字安防”等产业联盟,构建全国性的产业群体,朝产值数千亿元的目标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