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世遗,就在咱厝边 ——泉州大力推动世界遗产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023-08-05 10:05:30 来源:

上图:7月22日,“世遗海丝情·泉台同心缘”2023年文化交流活动在洛阳桥畔举办。
下图: 7月25日,泉州古建音乐季在世遗点府文庙明伦堂前开幕。

闽南民居的“双翅燕尾脊”(资料图片)

琵琶演奏家吴蛮在泉州古建音乐季上演奏。

城南庙会活动在泉州天后宫精彩上演,吸引游人驻足观赏。

      核心提示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的7月25日也成为泉州世界遗产日。

两年来,泉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共管、社会参与”保护传承体系。

      世遗,就在咱厝边。泉州,这座拥有22处世遗点的“世遗之城”,成为城中人热爱、城外人向往、远悦近来的宝藏城市。

古建音乐季,撩动古城心弦——世遗活化利用的无限可能

      当琵琶与南音在明伦堂前相遇,古城的心弦瞬间被撩动。7月25日,在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泉州古建音乐季在泉州府文庙拉开序幕。

      丝竹相和,执结者歌。曾获格莱美大奖和“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琵琶表演艺术家吴蛮,联袂泉州本地南音表演团队“点水南乐”,奉献了精彩的演出,从开场的琵琶独奏《阳春白雪》,到融合了南音洞箫与大阮的传统琵琶古曲《夕阳箫鼓》,再到充满丝绸异域风情的《丝路—哈萨克的歌》……让现场观众直呼过瘾。

      “本次古建音乐季以‘保护遗产,赋能文旅’为主题,以古建空间为舞台进行艺术演绎,试图在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方面创造新的可能,更好地保护关注、利用好泉州世界遗产资源,更好地宣传、彰显泉州世界遗产价值。”泉州市文旅集团总经理陈东聆介绍说。

      古建音乐季的发起人姚瑛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来到泉州的,她被这座活着的古城深深感动了。“泉州古城的遗产是遍布在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中的,我们所有的艺术家和参与者尤其喜爱泉州的烟火气。”她创建的“古建馨生”,拥有丰富的全球音乐家、艺术家资源,专注于古建保护、利用和活化,在遗产空间和历史文化遗产目的地,利用音乐、艺术、戏剧等方式做内容活化和公众艺术教育、遗产研学等。

      “在泉州这座城市里,国际化的音乐、艺术与在地文化的结合更能呈现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所具备的包容、海纳百川的特质。”姚瑛说,“古建音乐季的舞台不光设置在泉州22个世遗的申请点上,我们也把它搬到了公共艺术的角落上。我们想用音乐和艺术的方式,在泉州古城里和更多的年轻人、和世界更好地对话。”

      为此,泉州古建音乐季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成都、厦门等的20多组艺人,他们将在府文庙、洛阳桥等两处世遗点通过艺术介入、音乐表演、公众艺教等多种活化形式,以古建空间为舞台,举行两场艺术演出、两场对话沙龙、一场大师带队的citywalk、一场开放麦、七场工作坊、七天影像放映,并在古城街巷开展10场即兴演出。

      同步启动的,还有“泉州100·唤醒”计划。计划将以唤醒为主题,邀请国内音乐、影像、戏剧、建筑、在地文化、当代艺术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作为发起人,招募全国青年文艺工作者,并联动泉州在地艺术家,于2023年10月—12月来泉州艺术驻留,在地创作和展演。通过100天的艺术驻留,从音乐、当代艺术、戏剧、影像、在地艺术等方面发力,开展创作展演,共同为世遗城市创作。

      “我们尝试用柔性的方式打开泉州世界遗产空间,将舞蹈、乐队演出、环境戏剧诵读、戏剧等表演方式,融合泉州在地的艺术灵感,注入古城的日常生活,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可以和大师、艺术家近距离互动,让更多的人爱上泉州、来到泉州。”姚瑛说。

      古建音乐季,是泉州不断探索创新遗产空间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两年来,泉州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快马加鞭。已有德化窑、苦寨坑窑遗址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获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世界遗产文创开发更加丰富,如安踏、匹克等品牌都开发了泉州世界遗产联名款。

      “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世遗IP”逐步形成,带动文旅融合逐步显现。2023年上半年,泉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15.92万人次,同比增长49.4%;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431.83亿元,同比增长60.8%。泉州成为生活化、沉浸式体验文化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城南庙会,世遗社区的复活——遗产社区的重塑与共建共享

      7月21日下午,“声音里的世遗”2023年泉州世界遗产日鲤城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德济门遗址广场举行。

      城南庙会、全国大学生旅游设计大赛和首届少儿闽南语歌曲(歌谣)创作大赛、非遗新生街舞快闪、AI古城漫游、AI绘画机打卡古城游、街头艺人音乐达人秀等内容丰富的文旅活动轮番上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有机融合、运用AI等科技手段赋能,让市民游客欣赏到好听好看又高档次的文化盛宴,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生活中。”鲤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世遗点德济门遗址和天后宫旁的城南庙会,重启于今年“五一”假期。汇聚了泉州众多非遗、传统民俗、传统小吃的城南庙会,再现宋元庙会社戏景象,让很多老泉州人直呼“都是儿时的记忆”。

      “庙会太热闹了,我吃了很多美食,还看了很多特色的非遗表演,这种形式非常棒!”广东游客陈女士说,来天后宫游览却“意外”邂逅庙会,收获满满惊喜。

      城南庙会的“复活”,是泉州活化利用世遗空间,修复社区与遗产的关联,构建遗产社区的可贵探索。

      德济门是泉州古城的南门,南宋时期因海上贸易繁荣而兴建;天后宫是“海神”妈祖的祭拜宫庙,是泉州海港城市的重要见证。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传统功能不复存在,交通方式的变化使德济门成为一个孤岛式遗址广场。然而,德济门和天后宫现今依然是泉州古城及周边社区交通、生活的重要节点。

      “我们应该着眼遗产社区的整体视角,从原先关注于保护本体或者物质性遗产的本身转变到去关注更多维度,包括遗产知识维度、情感维度、使用维度,互相关联和互相贡献,最后实现一个共建和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说。

      傅晶认为,遗产社区整体保护是有优先顺序的。“我们不建议遗产过度依赖于旅游业,最核心的举措应是发展它内在的韧性动力和居民生活本身的可持续系统。”傅晶表示,孤岛式的保护展示,留下的是历史实物,而非“遗产”,要将遗址展示利用融入社区生活、社区赋予使用功能,新建遗产与社区共存关系。

      以民为本、以用促修、共建共享,近年来,泉州市坚持活态传承,注重民众的文化认同,深入挖掘世界遗产的价值,实施世界遗产周边环境的整体提升,在微改造中留住泉州古城的“根”与“魂”,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景象再现宋元时期独特的海洋风貌,延续千年古城的精气神。

      洛阳桥畔桥南社区,是泉州活化遗产社区的另一个试点。洛阳桥是泉州的宋元海洋商贸体系里面海丝通向陆上的通道节点,拥有处于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属性。洛阳桥既有千年古桥,又有传统的村落,还有湿地生态,呈现出“桥村江一体”的特点。洛阳桥这个遗产区域具有天然内在韧性系统,它仍然是活着的。

      “对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不是演绎历史,而是为时代所用,发挥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遗产利用的受益群体不能撇开当地的居民,遗产地产业发展不能撇开当地居民的多样产业。”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傅晶说。

      7月22日,傍晚的桥南古街热闹非凡,海峡两岸青少年相聚洛阳桥畔,沉浸式体验了一场“世遗文化之旅”。

      舞台表演、书法泼墨、非遗手工、特色美食……一场以江桥为景、文化入馔的盛宴在洛阳桥畔精彩上演。来自台湾南投县中小学校的24名台湾青少年代表与泉州青少年相聚洛阳桥,以文促情,共享世遗文化。活动涵盖了“书法文化”交流之旅、文艺展演、“古桥新声”主题音乐节等12项主题活动,涉及非遗、书法、戏剧、音乐等领域。

      “洛阳桥体现的非凡智慧让我感到震撼,两岸青少年能够在桥畔共同挥毫非常难得,增进了我们彼此的友谊。”台湾南投县中兴高中学生林育德说,这场文化之旅加深了他对世遗之城泉州的了解,回去后会把这份开心和感动分享给朋友。

福船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人类遗产在双向交流中的共同守护

      7月25日,“福船的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展览在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开幕。

      这个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单的展览,此前已于5月份在泉州海交馆开展。

      双城联展,意义非凡。“该展以中国古代远洋木帆船的优秀代表——福船为线索,串联起泉州与马来西亚马六甲这两座世界遗产之城的航海商贸历史,讲述东方海洋大国福船历史的动人故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介绍说,展览融入“世界的泉州”文化遗产展示内容,通过千年古港、千年古城和千年传承三个方面,展现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风貌,也向世界展示中国东南滨海城市泉州古城的浓厚韵味。

      “600多年前,中国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舰队到达马六甲,展开史无前例的文明接触,以和平、友好、互助的形式,建立中国与南洋各国的经济与文化联系。郑和舰队七次下西洋,5次停留在马六甲。”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席部长、投资与对华事务顾问林万锋说,马六甲和泉州都濒临于辽阔的海洋世界,因此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必须走向大海,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马六甲与泉州除了继续深化两地的文明交流与合作,也可开展经济技术方面合作,联合拓展商机。

      郑和文化馆是目前马六甲规模最大的一个中国式的博物馆,也是目前海外规模最大的郑和主题博物馆。“预展的时候,现场来了很多当地的泉州人观展,深受欢迎。”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副馆长李培峰说。

      泉州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泉州市文旅局局长吕秀家介绍说,泉州2023年世界遗产日呼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立足泉州、着眼国内、放眼世界,以“传承创新、共建共享”为主题,特别开展丝路对话联动与国际合作联动。

      除了与马六甲举办福船联展,泉州还与澳门、西安等世界遗产地城市联动,开展城市对话,举办“丝路遗珍——汉唐宋元瓦当展”等遗产联展,交流互鉴。

      入列世界遗产城市两年来,泉州市聚焦世遗资源的保护、活化与利用,大力锻造城市世遗文化品牌,遗产标识系统不断完善,中文、英文、日语、韩语等5种语言智慧讲解已上线运用,“世遗之城”泉州时刻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

      而为了响应《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一个50年”主题“遗产成为韧性、人文与创新的源泉”,泉州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世界遗产可持续生计活动新试点,启动“古厝新声”项目,选取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为试点活动的重点,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分享遗产保护的优秀实践,体现泉州作为、泉州贡献,推进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守正创新。

      “泉州十分乐意深化与世界遗产城市的交流合作,擦亮世界遗产,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传承下去,展现世遗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海丝故事。”泉州市副市长陈小辉说。

来源:福建日报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