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

闽南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

2016-05-20 11:23:15 来源:

  客家文化指的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等多方面。同时,在客家人迁徙过程中,与当地的居民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而闽南文化迁入客家人居住的环境之后,就开启了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流。那么,闽南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有何渊源呢?


  1、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据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研究,由于中原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南迁,历史上汉民族的迁徙与客家有关的有五次,第一次自东晋至隋唐,第二次唐末至五代,第三次宋元之际,第四次明末清初,第五次清同治年间。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边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着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口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客家先祖为什么能在穷山恶水、毒瘴猛兽的艰苦环境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并且把原始荒野的崇山峻岭开辟为人类的乐园?这不仅与客家人“坚毅不屈、开拓进取、团结互助、崇文重教、尊祖睦宗、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有关,还与客家人对民俗的传承有关。客家人的语言、饮食、建筑、生产、劳动到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工艺与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不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和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

  3、闽南人融入客家清流县塘背村的背景清流作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现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资源,如嵩溪镇的客家先祖巫罗俊墓,江氏入闽始祖鲁野一墓,赖坊的古民居和马氏宗祠,李家乡的五经魁,长校镇的灵台山寺庙群和十番锣鼓等,极富地域特色,展示了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

  闽南人迁入清流县塘背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支援、开发山区热潮和惠安水库的移民安置。位于嵩溪镇的塘背村有9个自然村11个小组,共有1700多人;有一半是闽南移民迁入,他们来自泉州罗溪、南安、惠安等地,形成一道独特的人居景观。文化的创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闽南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国内外而传播的。闽南人移居清流,不仅带来方言,也带来闽南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并代代传承、发展和创新。这里的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包容性、相融性得到弘扬和发扬光大;在新的时期,作了全新的诠释。

  4、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的相融性:
  (1)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在塘背村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传统的节日。如俗称本地队的团结组是正月16日,民主组是正月22日,上坑亭是10月15日,南家是11月15日,节日以圆冬节或庙会的形式举行;移民队的塘丰(分为一、二、三组)是正月21日,惠清是8月14日,南清(分为上、下南清组)是9月28日,节日以纪念移民到山区这一天的形式举行。共同特点是邀请亲朋好友同庆、欢聚一堂,分享丰收成果,谋划来年的生产、生活。

  (2)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古越文化、土着文化和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优良因素等。在塘背村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它高大、厚重的建筑风格,融青山绿水于一体,“土楼、围屋、四合院式”建筑等、“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由雅丽中求清幽,因简素求谐美,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体现客家人追求居处与身心和谐,从而获得精神恬宁的情韵和境界。塘丰、南清组的闽南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民间信仰、建筑文化、婚嫁礼仪、方言交流等都有所反映。如信仰方面,客家人崇拜神佛,信仰广泛。上坑亭建有五通庙,它与塘丰大桥头五通庙、嵩溪老街、青口村头、民主组敬供的神佛,名为五兄弟,客家人称为五通尊王;古时在八、九月份,五个村庄的客家乡亲要为他们兄弟举行相聚仪式,每兄弟一天,要欢聚五天;遗憾的是塘丰大桥头和上坑亭的庙宇毁于破“四旧”年代,上坑亭的庙宇于1997年修复一新,塘丰大桥头的庙宇至今没有修复。上坑亭的庙宇在举行竣工庆典时,闽南移民也带来供品祭拜五通尊王佛,与客家人一样迎接神佛。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融入一些客家语言,在客家语言中融入闽南语言,半猜半语,指手划脚,语言交流洋土结合、诙谐有趣;形成了闽南人会讲客家话,客家人会讲闽南话,这一独特的语言环境和人文景观。再如美食文化和酒文化方面,客家人纯朴热情好客,闽南人直爽干练灵活;饮食用料就地取材,形成独特“咸、烧、肥、香”的客家和闽南风味。比如在婚庆礼仪方面,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闽南人的礼仪,以糖果、饼干、香烟和面条等物品,作为礼节。在塘背客家与闽南人通婚,从拒绝到相互接纳和包容,礼仪上也以协商约定为主,减少了许多繁杂环节。如客家人的婚嫁,新娘子要用轿子晚上出门迎娶,闽南人是白天出嫁,新娘子走路步行。双方就必须协商一致,相互包容,才能解决问题,皆大欢喜。从前,闽南也有许多禁忌。如惠清的黄姓娶亲,不能上粉干和葱;粉干是用稻草绑的,有黄色,葱会黄掉,也忌讳。杜姓的办喜事,不能用猪肚,因为猪肚和“杜”谐音,也忌。彭姓的不宜用瓜子招待;因为,早年彭姓祖先居高山上,被山下人歧视。有一彭姓与王姓联姻。宴会完,亲家用茶招待亲戚。王姓人不明禁忌,说:用厚茶招待客人。彭姓人满脸不悦,拂袖而去。原来厚茶是闽南语“猴茶”的谐音,也忌讳的。当然,早年是相当讲究的,这成为当今的笑谈。

  客家人和闽南人互相尊重,互相融合,免除了许多繁文缛节和无聊纷争,互相取长补短,汲取精华,成为一种自觉,一种自信,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原标题:闽南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

 

本文出自泉州品牌发展中心转载请注明出处:链接http://www.pinpaiqz.com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