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端午节临近解读闽南端午习俗和美食

2016-05-18 16:29:55 来源:

1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屈原,这几乎是家喻户晓;另一说是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这一“恶”日有关,对这一说今天知道的人恐怕不会大多。但不管怎么说,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似乎都与这两种说法有关。如包粽子是为让江里的鱼吃饱了,不再去咬屈原的尸体,而划龙舟则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在端午节要室内消毒、悬挂蒲艾、饮雄黄酒、浴蒲艾汤、制“午时茶”,小孩更要胸佩“香袋仔”、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酒,名目不少,而目的只有一个,即避免在“恶”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尽管有不少学者经过细心的考证,认为在端午节包粽了、划龙舟的习俗,其起源与纪念屈原大夫,但对于一种民俗文化而言,这并不重要。

泉州城乡旧时还有一种诙谐风趣的驱邪消灾习俗,叫“采莲”,又称“唆啰连”,举行活动的时间,旧方志载为五月初一日,而新编方志则记为端午节这天。是日清晨,采莲队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铺兵”,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颠,充当前导。随后有四人沿途敲锣灯鼓,以助声势。队伍中有几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动作滑稽,格外引人注目。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徐行压阵。采莲队伍在“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唆啰连哪,啰连哩啰连啦……”的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游街串巷。“铺兵”挨家挨广人宅舞旗拂扫,驱邪求安,主人要礼施红包,并燃放鞭炮送出门,提花婆则回送白玉兰花或小型木雕龙头。泉州有的民俗学者认为,“采莲”风俗乃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唆啰连”据说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又说是古越族人呼龙舟为“(三点水+)页滤”,所以才有“唆啰连”这种音词。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泉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与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独惠安崇武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据传后来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赛龙舟,而改在陆上游龙舟,游行时要唱《阿螺歌》,其歌词大意是请求神灵消灾灭祸,但近百年已没再举行。由此看来,崇武的赛龙舟、游龙舟和“采莲”习俗一样,都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王之神威,避恶消灾保平安。

泉州端午节习俗,旧时还有“水上捉鸭子”,以及晋江内坑亭顶独有的“鼓锑”(训练和表演枪法)等,如果我们再把赛龙舟也考虑在内,都看作是有益于健身防病的体育活动,那么,活动时间选择在被视为恶日的端午节,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2

泉州端午小吃

煎甜堆

每一个传统节日总是需要相应的传统食物来佐证的。正如过年吃饺子,八月十五品月饼,而闻到粽子香,也就闻到了端午的节庆味了。不过,在端午节这天,闽南的百姓除了吃粽子,还会制作独具闽南特色且至今传承完好的美食——煎堆、炸粿等来庆祝这一节日。

现在,做煎堆可不像当初那样敷衍,讲究色香味。在泉州,除了闻名遐迩的“蚝堆”(又名“蚝煎”)外,还有“麦堆”、“猪油堆”等,可依据个人口味调配。

3

烧肉粽

端午节,全国各地有各自不同的属于这个节日的美食,如温州的薄饼、甘肃的面扇子、河南的大蒜蛋等等,在福建的泉州在端午节有一种粽子叫烧肉粽,那什么是烧肉粽呢?

烧肉粽发源于泉州,而后传至闽南地区。泉州烧肉粽是泉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

 

原标题:端午节临近解读闽南端午习俗和美食

 

本文出自泉州品牌发展中心转载请注明出处:链接http://www.pinpaiqz.com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