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泉州花灯介绍 泉州花灯分类来源(图)

2016-03-06 22:32:29 来源:

  泉州花灯是福建省著名的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起于唐代,泉州花灯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05

  花灯分类

  泉州花灯就其制作工艺,分为三类:

  一、彩扎灯。花灯艺人用纸捻将竹篾先绑扎成灯的骨架,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紧粘贴在骨架上,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彩扎灯。

  二、刻纸灯。这种灯的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花灯的所有图案全是自己设计,自己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此灯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故叫刻纸灯,之后他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

  三、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璀璨夺目。 前世今生 千年花灯映古城。

  泉州花灯以她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

  历史源流

  泉州的元宵节有着特殊的民俗内容--睇灯。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店前都张挂着精心制作的一盏盏花灯。一到晚上,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灯河。男女老少盛妆打扮,倾巢而出,走上街头,争相欣赏品评这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祈望新年行好运。泉州的元宵节摧生出泉州花灯,泉州花灯红火了泉州的元宵夜。

  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据南安丰州傅姓、黄姓族谱记载:唐僖宗年间,傅实以尚书左仆射衔带兵入闽,驻于武荣(泉州府前身),在桃源建唐王宫,按长安结灯的礼仪祝圣天子万年,于是有了桃源点灯的开始。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有“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莲花灯、百花灯、琉璃灯、彩扎灯……”已见当时泉州花灯品种之丰富。明代谢肇淛所著《五祖俎》中写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这里所说的“闽中”即是泉州,这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还有明代张岱著的《陶庵梦记》曾记载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泉州下辖县)知县顾人精制花灯,并夸其灯“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成”“十年不得坏”。可见当时泉州花灯质量之上乘,工艺之精湛已闻名遐迩。

  古时的花灯大多是用搓好的纸捻,将劈好的竹篾绑扎成各种形状的灯骨架,粘糊上色纸,描上山水、人物、花鸟,写上吉祥的字句,贴上花边,装上丝穗,内放蜡烛或小油灯,有的还放上了檀香,便成花灯。此工艺称之彩扎工艺,此灯称作彩扎灯。明代《温陵旧事》中曾这样描述“四周纱屏,画山水人物,皆名笔也。灯火三层、爇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彩扎艺人为了展示自己的手艺,每年都会别出心裁,推出自己精巧新颖的力作,打出自家字号,相互竞赛。而每个家族或商店都会挑选善作手艺的人学其工艺,模仿着绑扎各式花灯,所以古时花灯制作基本上属于大家动手的社会习传,而不是完全出淤专职花灯师傅之手。但民间彩扎艺人(当地人称糊纸师)起着引领款式新潮流和工艺创新的示范作用,他们在泉州花灯发展史上功不可抹。

  到了明清,玻璃制造业发展起来后,工匠们把玻璃抽成丝,泉州人叫这种玻璃丝为“料丝”。一些彩扎艺人把“料丝”用到糊纸屋(冥厝)上,使其金碧交辉。随之“料丝”也被用到花灯制作工艺中,清代陈葆堂的《温陵岁时记》提到“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以通草,作人物鱼虫,燃以宝炬。”“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这里明确提到了用料丝作花灯原材料,于是泉州料丝灯便面世了。

  清朝末年,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承继其父李九史的油彩画技艺和其兄李琦的刻纸工艺,吸收古典图案纹样,独创了李尧宝刻纸图案,并把这种精湛的刻纸技艺应用到料丝灯的造型图案上来,用165个纸制等边三角形组合成灯,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此灯光彩夺目,高贵典雅,使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和视觉效果都产生重大飞跃,极大地提高了泉州花灯的艺术含量。

  花灯在“文革”期间也遭封杀。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为了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于一九七八年举办了“文革”后首届花灯大展,极大鼓舞花灯艺人的制作热情,艺人蔡炳汉创作首盏针刺无骨灯,这种灯不用骨架,而是用制图纸裁成几何图形,用针在这几何图形上刺出精美的图案,拼合成灯,涂上颜料,一旦灯亮,针孔图案便透出亮光,显得光彩夺目,玲珑剔透,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

  刻纸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成为泉州花灯的突出代表,是全国独有的花灯品种,她与传统彩扎花灯共同组成泉州花灯系列,曾先后在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大型花灯展,广受欢迎,深得好评。特别是一些华人居住国,每年都有华侨商家订制泉州花灯,以庆祝其元宵节或中秋节。

  此外,泉州还有一种灯,叫锡雕灯,由于价格昂贵,不能普及。   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极富工艺美术价值。灯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都饱浸浓厚的文化内涵,给人予陶冶与启迪,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烘托节日气氛,美化城市景观,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服务对外文化交流;各种图案被广泛采用到建筑、船舶绘画、服装、鞋帽、家具的装饰纹饰中。

保护措施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福建省泉州市的李珠琴、蔡炳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泉州花灯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福建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原泉州华祥花灯制作有限公司)是泉州唯一一家注册的大规模花灯(彩灯)制作公司。目前拥有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吴祖赞先生(享受国务院津贴)在内的多名设计师团队。 泉州吴氏花灯集灯会、景观策划、设计、制作、展出于一体,专业从事花灯、彩灯的设计、制作、展出和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公司聚集了全国各地花灯、彩灯制作的高级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拥有百名技艺精湛的花灯、彩灯艺人,是目前全国较大规模的花灯、彩灯制作公司。

  泉州吴氏花灯制作的料丝灯、刻纸灯、红绸宫灯、针刺灯、动物灯、人物灯、挂灯、电转灯、座式灯、组合灯、彩车、广告灯等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先后多次被邀到法国、德国、印尼、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灯展,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充分肯定和世界的高度评价,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轰动。  

传承意义

  泉州吴氏花灯将继续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视花灯、彩灯艺术发展创新及产品的质量为生命,强化管理,积极创新、开发新产品,并抱以真诚的态度与各界朋友广泛合作、互利互惠,为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泉州吴氏花灯延揽英才、锐意进取,在挖掘福建泉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公司本着“把精品献给您,把服务交给我的宗旨,发扬光大。

花灯文化

  元宵节亦称“灯节”、“灯夕”,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泉语“灯”、“丁”谐音,寓祈望人丁兴旺、迎接光明之意。

  灯节最早的历史记载从汉武帝开始。汉武帝在平定“诸吕之乱”后称帝,称帝时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祭拜“太一”(当时信奉的显赫神明)时汉武帝出宫游玩,刚好碰上民间放灯。于是定正月十五为“灯节”,有与民同乐之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每逢上元都要放灯三夜(十三至十五)。上元活动由于都在夜晚,故有“元夜”、“元夕”和“元宵”的称呼。节日的主要景物是“上元灯”,因此又有“灯夕”之称。  

  泉州的“灯节”始于唐朝。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  

  泉州的“灯节”在宋朝发展到顶峰,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特别是南宋,在泉州设南外宗正司,管理3000多名来泉州定居的皇室宗亲。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上元的活动热闹壮观。宋·《五杂俎》誉称:“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甚至连京城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太守、南安知县雇工精制。  

  泉州花灯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类别主要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灯等。最具泉州特色的是“无骨灯”和“料丝灯”。其中“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做法,点起灯后整灯通透。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上元:……上元灯——市人制灯出沽,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扎通草,作花草人物虫鱼,燃以宝炬,维妙维肖,俗名古灯。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故桐荫吟榭邱家树《上元灯》词云:一年元夕一回换,怪听声声卖古灯。”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上元:……弄龙——各铺好事者,是夜以青纱数丈,制为金龙灯,燃蜡炬,十数人执而舞之,曲伸盘旋,鳞甲毕动。前导一球,随之上下。亦且敲鼓鸣金吹笛,与儿童竹马,群履踢球,杂游市上焉。”  

  挂灯: 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 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加一篮白粿敬祖。  

  送灯: 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 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对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灯”。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上元:……上元灯……有新嫁女者,女家须买白芙蓉灯一双,送于婿家,云是宜男兆。……张炳文云:最是女家忙送客,吉祥争买白莲灯。”   赏灯:   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  

  游灯: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  

  出灯(抢灯):   泉语“灯”、“丁”同音,“出灯”即“出丁”,寓意人丁兴旺。  

  小孩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即“出灯”。如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  

  灯被抢也是“出灯”。古时元宵节,富人组成“游灯族”,没钱买灯做灯的穷人就组成“抢灯族”。在游灯的大街上,空手的穷人们用歌谣嘲笑提灯的富人:“梅花灯,点不香;官刀灯,搅茅房……”随后一拥而上抢夺富人的灯,被抢的富人不仅不恼怒反倒兴高采烈。  

  猜灯谜:  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