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 > 品牌培育 > 正文

专题策划:水——一座城市的生命源泉

2016-06-13 16:46:10 来源:泉州品牌发展中心

_副本

        桥在水上,有桥的地方,多伴随着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地处晋江流域平原的泉州,江河遍布,山川秀美,素有“东南泽国”之称。水赋予了泉州无穷的灵性,培育了泉州人,孕育了泉州城,更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变迁。

       从避水到斗水,从逐水到治水,从用水到护水,无论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是巧夺天工的现代水利工程,泉州人如同造桥改造自然、造福桑梓一样,以其爱拼敢赢得独特魄力,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水利文化,提升着泉州的城市品质。

 

_副本

人水和谐的华章——泉州水文化巡礼

         “山无高下皆行水,树不秋冬尽放花。”元代散曲家张养浩这句诗写出了泉州的地理特点。泉州依山面海,河川密布,因水而立,因水成城。正如那句广告词,“没有水,泉州将成为白州。”古往今来,勤劳聪慧的泉州人用水、引水、治水、惜水、护水,在与水相生相克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水利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也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以及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文学作品。

        泉州拥有江、河、湖、溪、瀑布、峡谷等多种形态水资源。泉州的母亲河——晋江,发源于德化戴云山东南麓,流经永春、安溪、南安、鲤城、晋江注入泉州湾,是泉州境内最长的河流。据史料记载,晋江原名“南安江”,自晋永嘉之乱,衣冠士族南渡沿江而居,因怀念晋朝故土,改其名为“晋江”。从晋代起,泉州人民因势利导,垒石砌堤、筑埭围垦、凿塘修陂、引流沃壤、开辟梯田,泉州大地上堤塘鳞次栉比,闸坝错落有致。泉州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将荒滩沃野改造成举世闻名的光明之城,将方外之地变成了蜚声海外的贸易大港。

        唐宋时期,泉州围海造田、筑塘修陂、连堤建桥等水利建设活动愈加频繁,达到鼎盛,据《福建通志》统计,当时仅晋江埭田就多达125处。水利建设水平特别是围垦技术位居于全国前列,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如八卦沟、陈三坝、七首塘、天水淮、烟浦埭等,尤其是八卦沟、陈三坝,世皆称奇。据明万历和清乾隆时期的《泉州府志》所记载,当时泉州共有湖、塘、陂、埭、坑等水利工程1000余处、灌溉千亩以上引水工程20多处。

        明清时期,因地方豪强干涉,用水管理制度无法实行,水利建设处于无序开发状态,对晋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又反过来使溪渠陂塘迅速淤浅,泉州水利渐趋衰败。

        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人民焕发出空前的热情和干劲,迅速掀起了晋江平原上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从整修扩建引水灌溉工程到兴建蓄水工程,泉州水利用了整整8年(1949-1957)的时间,先后完成了西坝引水渠、金鸡渠道、沃江渠、石壁水库和晋东海堤等首批水利骨干工程,为今后的辉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至1965年间,又完成了乌潭、泗洲、新安、桃源、冬青等大中小型水库和晋江下游防洪堤(2期)等防洪排涝工程,水利事业得了迅速发展。1966至1978年间,以建设水力发电、中小型灌区工程为主,泉州地区逐渐加快了并电联网步伐,为地方工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水利建设迎来重要发展期,先后实施金鸡拦河闸重建、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晋江市供水二期、晋江市引水第二通道、石狮市引水二期、南安市沿海片区供水等一批水利防洪重点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以山美水库为主要水源、以龙门滩引水为补充、以各大中型水库为支撑、以金鸡拦河闸为分水枢纽、以南北渠和湄南工程为主要输水通道的沿海配供水网络体系,构建闽水引晋、晋水南供、晋水东调的供水格局,有力保障了晋江下游防洪供水安全。

        泉州人民在修建各项水利工程时,表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也令人称道。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泉州人始终保持着爱拼敢赢、兼容并蓄的传统,以求新求变的姿态追求历史的跨越和融合,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泉州水利精神。水利同时也是泉州文学的“源泉”。群山竞秀,万川争流,江海并存,碧水长流是人们对泉州水的形象概括。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深深为此所陶醉,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以水利为题材的作品不计其数。

        “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岁月匆匆,繁华褪尽,唯有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能随着人类的每一个足迹,薪火相传,永恒不灭。在新时期,仍需弘扬水文化,丰富水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实现人水和谐共处。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