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徐刚在“二次创业”·产业集群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3-01-14 15:56:09 来源:泉品——泉州晚报
  各位企业家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泉州的千名企业家大会,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已经连续召开6次。回顾过去,五场大会、五年拼搏,泉州企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新的一年,全国“金改区”、全省“综改区”已经获批,泉州“二次创业”,又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昨天,尤权书记来泉州时指出,泉州是福建的“东部”,要在全省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特别要抓住国务院批准金融试点的机遇,把本地金融做上去,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我们的千名企业家大会,省里一直给予支持。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志南同志出席我们的大会,还将作重要讲话,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泉州广大企业家的极大鼓舞,对全体公职人员的有力鞭策。
  我们的千名企业家大会,每场都以隆重的礼仪和表彰,来表达对企业家的尊重。就像昨天尤书记说的,人的重要性,有时候不亚于自然条件;泉州的企业家,有头脑、有诚信、肯吃苦,有闯荡精神,发展以后愿意为家乡做奉献;泉州有这么多优秀企业家,非常难得!
  刚才,3名企业家代表,立足各自产业领域,作了很好的发言和倡议。我们号召,广大企业家、干部群众,坚持政企合力,依托产业集群,深化“二次创业”,在新起点上,干出新业绩,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盼和厚望!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
  一、产业集群,是泉州搬不走的优势
  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内的众多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出的独特企业群落。历经30多年的改革发展,泉州已经有了自己的产业集群。从今天会上播放的短片中,大家看到了泉州产业从无到有、由散到聚的过程,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根植性强。泉州工业原本十分薄弱,企业从轻工产品模仿、乡镇发端起步,自发地聚到一块,形成集群、不断壮大;企业家们每走一步,靠的都是遵循规律、艰苦打拼。其次,成长迅速。1992年,全市工业产值才满100亿元,之后,用5年超千亿元,再用11年突破五千亿元,4年后,已经接近一万亿元,产业也从轻工为主,拓展到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2000年,全市10亿元以上产业只有9个,没有一个过百亿元,还都是“块状经济”。到2007年,10亿元以上产业达18个,有了9个上百亿的产业集群、19家10亿元企业。到去年,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增加到15个,10亿元企业达81家。第三,韧性十足。全市产业发展,遭遇多次困难、挑战,还经历了两场金融危机,但都在持续发展壮大。特别是2008年来,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为有了集群,在全国行业洗牌、重整的时候,爱拼敢赢的企业家们,“危中抢机”,更多地购买先进设备,广泛集聚熟练技术工人和专业管理团队,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因为有了集群,各种生产配套比较齐全,企业的成本可以不断降低,“泉州制造”的市场份额,反而进一步提升。还因为有了集群,我们稳住大盘、固本培源,就有强劲、持久的竞争力。这五年,全市规上工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利润,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亿元企业新增一千多家、翻了一番多。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比较多,泉州也不例外。无论是上游的石油化工,还是中下游的纺织鞋服,每个产业集群都受到影响;企业之间的协作不那么紧密了,一些小微企业,与骨干企业离得很近,但接到的订单并不多;一些行业关键环节有所缺失,一些产业有规模,但产业链延伸不够;制造业在发展,但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没有跟上。所有这些,都免不了让我们担心,泉州的产业集群,会不会有点“散”了?一旦产业集群不紧密,“泉州制造”的优势,就难以持续,建设经济强市,也无从谈起。所以说,在新起点上深化“二次创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在这个时候,我们说壮大产业集群,就是要紧紧抓住制造业不松手,坚定不移地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让我们的传统产业集群,在补齐关键环节、延伸上下游中,做得更大更强;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一波又一波,不断成长壮大。
  壮大产业集群,就是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朝着个性化定制、信息化改造、网络化组织等方向,引导行业组织结构不断创新、大中小企业紧密联系。这样,小微企业可以做精、做专、做特,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勇攀产业链高峰。
  壮大产业集群,就是要求全体公职人员,眼中看到集群,心里想着集群,围绕集群抓好服务。就是要坚持政企合力,继续弘扬“爱拼敢赢、输赢笑笑”的人文特质,引导更多的“创二代”、知识青年,参与专业化分工协作,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找到创新、创业的切入点。
  二、壮大产业集群,让泉州持续发展,更具竞争力
  泉州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我们怎样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以什么来“二次创业”?对所有企业家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顺应大工业发展的规律,走集群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永葆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二次创业”的动力基础。
  首先,专注产业链,就是潜力。泉州的传统产业,从产值看,规模可观;从集群看,潜力更大。我们的轻工、重工产业链,上下游一旦整合起来、实现大循环,将释放出极大的产能。像纺织服装,全市有10多个全国知名服装品牌、产值超千亿元,但纺织行业,只有150万锭产能,印染环节也有缺失,60%以上的中高档面料,由外地供应。如果把这些配套起来,纺织业产值可以再翻一番。更何况,我们还有石油化工,这是现代工业的“粮食”,能够对中下游行业,产生5倍以上的带动力。刚才,陆东同志谈到,依托石化产业,可以打造“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完整产业链。今年中化项目有望投产,全市炼油能力可达2600万吨,如果把合成纤维、塑料、橡胶、树脂等产业链填平补齐,将催生出5000亿元的产值!我们的传统产业链,完全可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延伸。从生产轻工产品,到制造相关生产设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像台湾,虽然已逐步退出鞋业生产,但鞋机产业集群,至今仍保持领先水平。近年来,我市也出现了这种趋势。比如在纺织机械方面,全市已有较大规模企业24家,产值近30亿元,其中,针织大圆机产量居全国首位。当前,我市纺织、制鞋、石材等生产设备的需求很大,机械制造产业也有了基础,许多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加快进入轻工装备生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能从改造传统产业中,找到发展空间。比如,竹纤维、玉米纤维、纳米纤维等面料的开发、运用,许多企业已有了突破,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可以带动纺织到染整、面料到成衣整个产业链的提升。所以说,从产业链入手,壮大既有、发展新兴,泉州的传统产业,完全能够在新的十年,再翻一番,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专业化分工,就是共赢。工业时代的竞争,不是“单打独斗”、“你死我活”,更多要看整个集群的配套成本、价值链整合能力。这其中,小微企业完全可以有“大作为”。事实上,像德国、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平均雇员只有12—16人。我们说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是要小企业简单地为大企业“打工”。像大力亚公司,与七匹狼集团合作了十几年,员工从200人扩大到3000人,产值从几百万增长到6亿元,现在既做成衣制造,也搞研发设计。对集群中的企业来说,很多时候,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比如安踏集团,早在十年前,就集中精力做品牌和营销,现在七八成的运动鞋和服装,外包给几十家工厂生产。我们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展这样的协作。从今年起,市、县两级安排资金1亿多元,进行奖励,今后还要逐年增加。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专业化分工协作蔚然成风,让集群中的大、中、小企业,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共同把生产成本降得更低、把核心竞争力做得更强。我们所倡导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还包括产业组织的创新。在这方面,一些集群已经先行一步。比如,水暖、建筑建材行业,正在向整体厨卫、装饰一体化方向发展;许多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组建联盟,赢得了不少大城市高档酒店、房地产等项目的订单。还有,刚才王国珍女士介绍,海天公司与优衣库、哥伦比亚、迪卡侬等知名品牌携手,把产业链延伸到国际市场。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泉州良好的行业品牌、庞大的营销网络、抱团的区域文化,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竞争力。我们相信,广大企业家,一定能够在行业组织创新中,广泛联合资金、技术、市场,更好地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第三,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就是后劲。综观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决定其深度和广度的,往往是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泉州是典型的制造业城市,服务业的培育还不充分。眼下,最能降低企业成本、释放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就是物流业。2012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322亿元,只占GDP的6.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8%,据此测算,我们的物流业,至少还有500亿元的空间。这几年来,以港口为龙头的交通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去年底,泉州跨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十大物流园区、各类专业市场等,也在加快建设完善。我们希望,广大企业家,更多运用现代技术和组织方式,来改造供应链、物流链,降低运营成本,并以此带动商业会展的繁荣。金融服务和产业集群,可以说是“孪生兄弟”。有了集群,从原材料、半成品到最终产品,都可以用来抵押;为产业链配套的供应商、物流商、进出口商等,也有了相应的“资金池”,一旦金融服务完备起来,企业的融资能力,可以成倍提升。长期以来,全市广大企业,经常在原材料供应、货款支付、资金拆借等方面互相照应,还形成了很好的诚信文化。去年底,泉州已成为继温州、珠三角之后,全国第三个“金改区”。这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金融服务创新,可以先行先试,广大金融家与实业家,能够更紧密地融合互动;超过4000亿元的民间资本,能够充分释放活力,泉州上万亿工业产值、25个产业集群,将借助优质的金融服务,走得更快、更稳!如果说,加工制造、仓储物流等,是产业集群的“手脚”,那么,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就是集群的“大脑”。谁,掌握了这些环节,谁,就占领了价值链高端。刚才,刘良先生就指出,石材也可以“点石成金”。当前,我们许多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欧洲一些大城市,设立研发中心,还有晋江的“工业设计之城”、石狮的“东方米兰”计划等。这些,都为泉州制造业提档升级、延伸价值链,拓展了空间。我们感到,泉州的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集群,还可以注入更多的高新技术、动漫创意、休闲时尚、绿色低碳等新元素。现代服务业,有许多是技术、知识、人才密集的行业,要让更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将把培育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中心城市“退二进三”、总部经济区、文化创意园发展等为契机,大力吸引、支持本地、外地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参与工业设计、产品检测、管理咨询、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为全市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更完善的配套。
  三、壮大产业集群,党委、政府要有更大作为
  壮大产业集群,党委、政府不仅要拾遗补缺,还要更多地因势利导、推波助澜,就像苏省长指出的,给企业以提示,给企业以平台,给企业以环境。
  我们理解,给企业以提示,很重要的,是把产业规划、行业引导,做好做实。新一轮发展,产业与城镇紧密融合、共生共荣,是大势所趋。我们做产业规划,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从主体功能区、“一湾两翼三带”城镇格局出发,来考虑产业链布局、集群发展的方向;各个方块要立足特色,发挥优势,顺应城镇化、“退二进三”、梯度转移、专业化分工等规律,共同打响泉州产业集群品牌。企业站在市场最前沿,最清楚产业发展动态。我们要坚持“开门搞规划”,把企业家、行业协会、专家请来,一起找出产业集群的缺失环节、产业链延伸的关键点等,并以此作为“三维”对接,大招商、招大商的重要内容。我们的产业集群,品牌、市场优势比较明显,但生产管理、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水平,与江浙、广东先进地区,还有差距。我们的发改、经贸等部门,在行业指导上,要下更大的气力,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对标找差”,注重推广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装备、管理方式、环保技术等,更好地引导中小企业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尤其是产业转型、服务业发展等引导资金,必须整合好,真正用在刀刃上!像我市许多石材企业,正在联合开发减少用工、降低粉尘污染的共性设备,市、县两级科技、经贸等部门,要给予支持。
  给企业以平台,很重要的,是运作好“金改区”、“综改区”,再创体制新优势。这些政策支持,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束缚,以更大的勇气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广大企业,享受到改革的“红利”。眼下,复杂的宏观形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考虑,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企业联合重组、扩大直接融资等,作为“金改区”的突破重点,通过加快发展融资担保公司、村镇银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努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力引进、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专业化的科技融资租赁公司等,为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我们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尤其是金融机构,认真研究“金改区”文件,紧贴泉州实际,大胆创新,开发出更多金融产品,为壮大产业集群,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服务。当前,广大企业对破除土地要素制约、规范税收征管方式、稳定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等问题,十分关切。我们要用好省里的“综改区”政策支持,同步推进产权制度、工业企业用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体制创新,增强改革的协调性。这些,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集思广益,一起来做。我们希望,相关群团组织,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充分发挥作用,密切企业与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为我们正确制定和实施改革措施,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帮助。
  给企业以环境,很重要的,是建设好城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泉州是“品牌之都”,但政府服务的品牌,还未打响。我们建设“民营经济乐园”,需要全体公职人员,把“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落实到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企业应对困难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委、政府,要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在政策法规、职能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发展。我们强调“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就是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马上就办”的要求,多一分协同协作、多一分理解支持,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作风的转变、效率的提高。政府所出台的政策、能帮扶企业的资金,其实很有限,所以,我们更要注重落实。要深入广大中小企业,一家一户地宣传政策、解读政策,尽可能减少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同时,要把他们的意见、诉求,分门别类地梳理出来,反馈到政策修订和服务改进中。企业普遍反映,现在,全国生活水准普遍提高,无论是中、高层管理者,还是技术工人、普通劳动者,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尤其是父母的医疗、子女的教育、自身业余时间的学习和休闲。所以说,现在的产业园区,不再是简单的“工厂聚集地”,应该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有完善的生产生活配套、有较好的公共服务、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我们建设现代化城市,就是要让企业生产更加便利,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要持续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准,培育现代城市文明,让更多的创业者、高端人才、产业工人,在泉州稳定下来,与城市共同成长,合力建设美好家园。
  各位企业家代表,同志们!深化“二次创业”,是更高起点上的转型升级,泉州产业的优势在集群,泉州经济赖以持续增长的基础在集群,让不断壮大的产业集群,托起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希望和信心,让“二次创业”的号角响彻泉州大地!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