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永春样本

2013-04-10 10:23:12 来源:未知

  有所为,有所不为
  2日,记者来到永春采访。
  春天的永春榜德工业园区,满眼是绿。而这里的工业生产,也有着一片难得的“绿”。
  走进万家美服饰有限公司针织车间,机器发出的只有低鸣声。万家美公司老板告诉记者,这些设备全部由德国引进,通过内部循环,可以实现水的循环再利用,基本实现了零排污。
  没有难闻的工业废气,没有遍地横流的污水、黑水,没有轰鸣的噪音……在整个榜德工业园区,记者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低碳与环保理念。
  永春是山区县,属于泉州的“后发地带”。近年来,泉州沿海一带的晋江、石狮、南安等县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用地、用工等问题开始凸显,而在永春县,土地的承载能力仍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随着泉三高速路网等的不断完善,一大批沿海轻纺鞋服产业纷纷意欲向该县转移。
  然而,另一个客观的现实则是,地处晋江上游的永春县,是泉州的绿色腹地和水源地,承担着为下游600万人送去一江清水的重任。
  发展与环保,两者如何兼得?
   “有所为,有所不为!”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对记者表示,面对汹涌而至的沿海工厂,永春抬高产业落地环保门槛,凡污染型项目,一律拒之门外。相反,对低碳环保型项目则大开绿灯。
   在有意进驻的企业中,来自鞋服业的比较集中。鉴于此,在招商选资方面,永春县主要引进以纺、织、造为主的低污染行业,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印染以及皮革等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坚决说“不”。
   “产业链完整更容易形成产业聚集,但我们是晋江的上游,不能因为引进一家污染企业而影响下游的水质,那将是得不偿失。” 永春县经贸局副局长颜亚玲介绍,去年,一家来自晋江的漂染企业要投资1亿元入驻永春,但被永春果断否决。
   山城的“循环经济经”
  高标准的环保门槛,并不能阻挡所有的工业污染。为此,永春还出台了《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意见》等文件,在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的同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日,香港奔达集团(永春)生产基地金银丝线厂房内,记者看到,厂房旁边,一些废弃物或边角料整齐地码在一起,等候前来回收利用的车辆。
  “这些废弃物,以前都是作为一般废物以便宜价格卖掉。但现在我们通过与下游企业合作,由他们过来回收,用来生产地毯、脚垫。” 负责该基地环保工作的经理林党政介绍说,单单这一块,每年就可以为企业增加收入700多万元。
  在永春,越来越多的轻纺鞋服企业选择将生产废料“吃光”,既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增加企业的收入。
  日常的环保监管也必不可少。在榜德工业园区采访时,记者偶遇前来进行环保核查的县环保督导小组。检查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园区的环保检查,每天有两次,不固定时间,随时突击检查。“严苛的环保检查,不定期的突检,让企业惮于排污,就好比头上戴了‘紧箍咒’。”这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在永春,一些实力雄厚的鞋服企业,开始采用内生型循环经济技术解决污染问题。
  位于永春蓬壶镇的旭晟服装织造是由阿联酋华侨投资的纺织企业,主要生产功能性服装面料,总投资1亿元,年产值1亿多元。
  在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成捆的棉纱进入布料机生产流水线后,在远处机器的另一端,一块块布料缓缓输出,没有任何废料产生。而整个流程,只需要微量的水。
  “这些机器都是从德国、日本等地引进的,在目前业界几乎是最先进的设备。使用这些设备,生产过程产生的棉纱废料会自动进入循环系统再利用,不会浪费哪怕一丝的棉纱原料。”旭晟服装织造总经理杨华新说。
  实行严苛的环保监管,采用高端的环保技术,永春鞋服业实现了“绿色崛起”。
  几年来,永春县鞋服行业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聚,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目前,该县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53家,2012年轻纺鞋服产业产值达116.8亿元。其中,纺织企业(含化纤)7家,主要有恒福织造、三豪织造、明裕织造、翔升纺织、伟浩晶饰等龙头企业;服装织造企业46家,主要有南德针织、万家美轻纺、南利针织、锦利针织等龙头企业。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何金 通讯员 施由森 苏福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