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湖头工业重镇的光电梦想

2013-06-28 15:36:45 来源:福建日报

  

  去年以来,有关光伏产业身陷困境,甚至倒闭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个被认为新兴产业的LED光电产业,则正在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据预测,至2015年前后,我国LED产品产值将增至5000亿元,而需求将达到6000亿元。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到安溪县湖头镇,寻找这个新兴光电大镇背后的“光电故事”。

  谋变——

  重工业大镇希冀“突围”


  驱车从安溪县城出发,半小时许,就进入湖头镇镇区。

  在镇区行驶了约5分钟,进入位于镇区东部的光电产业园区,记者顿时被连片的光电企业所吸引,整齐划一的厂房、正在施工的建筑、来来往往的货车、紧张调试的大型设备……一派繁忙的景象。三安光电、信达、深圳莱力普、东莞光劲光电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正在加紧生产或调试设备,全面迎接行业销售旺季的到来。

  在低迷的经济形势下,这里的人气为何如此高涨?湖头,一个地处山区县的乡镇,缘何吸引了如此之多的光电龙头企业?

  湖头镇是清代名臣李光地故里,这里,本是个重工业大镇。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先后发展起了钢铁、煤矸石发电、水泥、冶炼等产业。三安钢铁、奇信镍业、三元集发水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先后在这里发展起来。尤其是三安钢铁,年产钢铁200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湖头,也因此成为安溪乃至泉州市有名的重工业大镇。

  然而,2009年以来,湖头镇传统的水泥、钢铁等建材冶炼产业开始遭遇环保“紧箍咒”、生产成本抬升、销售利润下滑等一系列“烦恼”。这个以传统重工业为主体的乡镇,面临“调结构与转方式”的发展压力,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重工业一家独大的局面,曾经给湖头镇创造了经济辉煌,奠定了湖头镇在安溪、泉州乡镇中的经济地位。然而,如今面临的转型压力也更大。湖头镇的经济要重拾升势,必须寻找新的突围路径。”湖头镇党委书记林志煌说。

  在林志煌看来,湖头镇的产业突围,一方面,重工业要加速转型升级,提升“增量”;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 必须加速引入新兴产业,做大“增量”。为此,湖头镇将目光投向了光电这一新兴产业。

  梦圆——

  光电大佬落户园区


  光电业,尤其是LED产业,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

  据专家预测,至2015年前后,整个国内的LED产业年需求将超过6000亿元。而按照国家规划,至2015年,作为绿色节能照明技术的我国LED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2%。

  必须快马加鞭,赶上行业发展的春天!2011年初,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三级政府全面谋划,开始在湖头布局,湖头光电产业园也步入招商布局阶段,并决定从产业链着手,抓“龙头”,引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上游企业和芯片制造商。

  “园区乃至产业高度的决定点在产业链和核心科技。我们当时就意识到,湖头的光电产业园区,必须引入具备掌握光电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实力型企业,才能借此推动整个光电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崛起。”安溪县县长高向荣说。

  2011年春,省、市、县三级决策者将目光瞄准了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光电“大佬”——三安光电。彼时的三安光电,正在大力实施“向上游蓝宝石衬底伸展”战略,在全国各地寻觅投资创业的新高地。

  更巧的是,三安光电的掌门人林秀成,正是安溪湖头镇人。

  作为一家LED芯片和外延产品总产能居全国第一的上市企业,三安光电在LED芯片研发和制造、LED显示屏生产技术、芯片恒温数据存储等十多个领域拥有100多项技术专利。此外,三安光电还拥有近200人的研发团队。

  一位深谙光电发展规律的专家告诉记者,在光电业,由于三安光电处于上游最核心的环节,吸引三安落户,必然引得中下游的众多企业前来落户,也就能顺势掌握整条产业链。

  由于手握行业发展话语权,三安光电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严谨的,甚至是苛刻的。2011年9月,省、市、县三级政府代表与三安光电高层频频接触,经过一轮轮艰辛的考察、谈判,三安光电终于与安溪达成协议,蓝宝石衬底项目落户湖头镇。

  谈到为何选择湖头,林秀成说,除了固有的家乡情结外,湖头一带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其地处厦门、漳州和泉州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重要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湖头为项目的落地提供了优良的配套政策与良好的服务。

  梦延——

  “以商招商”从“1”到“13”


  2011年10月,作为当年全省民企对接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三安光电蓝宝石衬底项目如期开工。与此同时,总投资高达500亿元的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工程也全面启动。

  随着作为光电上游核心环节的三安蓝宝石衬底项目落地,信达光电、锦达、华瀚明、深圳来力普、东莞光劲光电等一批中下游环节的实力型企业纷纷跟进。

  目前,进入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的光电企业,已达13家。这13家企业中,有3家是上市公司,4家是LED创业各个领域的龙头老大,4家LED封装企业在湖头镇投资均超过10亿元、产值均超过20亿元。

  林秀成告诉记者,在节能减排、政府大力推广的大背景下,2012年中国照明市场的12%来自LED照明。从现在起到2016年,中国LED通用照明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43%,“三安光电,必须顺应市场趋势,加速推进,对接市场需求”。

  2012年10月,在开工不到一年的时间后,三安光电蓝宝石衬底一期项目投产,在这前后,晶彩、莱力普、信达等3家光电企业也相继进入投产期。

  莱力普公司是一家来自深圳的光电企业,主要从事下游LED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司总经理方文俊告诉记者,选择来到安溪湖头镇,最大的动力就是前来与三安光电进行对接。“在这里,我们可就近与上游的三安和中游的信达对接,不仅能节约不菲的物流费,更能就近得到三安与信达的技术支持。”他说。 

  为加快国内外光电企业的入驻,湖头镇还创新招商模式,采取集团式招商的办法,政府负责提供土地、完善配套服务,企业与社团负责具体招商。林志煌说:“这样将以前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直接招商,转为出台统一的优惠条件,委托企业与社团招商,这种企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效率极高。”

  在湖头,正是这种“以商招商”的模式,使得以前通常需要10年才能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初具规模。目前,园区内上游项目已有三安光电,中游项目是以厦门信达、深圳天电为代表的LED封装项目,而下游则是以珈伟、莱力普光电为主的10家光电终端企业,形成了产品涵盖“衬底—芯片—封装—应用”一条龙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光电产业园区。

  两年来,在三安、信达、珈伟等光电龙头企业带动下,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完成投资额超100亿元,园区积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统计显示,2012年,三安光电等少数几家企业投产仅两三个月的前提下,湖头镇光电业产值就达近25亿元。进入2013年,当地光电产业正进入生产爆发期,今年1-5月产值已近50亿元,预计年产值可突破150亿元。在低迷的经济形势下,湖头光电业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正在成为泉州市乃至全省光电科技行业的生力军。

  三安光电芯片生产车间

  “葡萄串”效应

  安溪湖头镇,从无到有,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内,正在崛起一个百亿光电产业,其背后的发展轨迹与逻辑何在?给人以何种启示?

  引进来一个,牵出来一串。湖头光电业,正是以这样一种“葡萄串”逻辑,引入三安光电这样一个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由此展开,牵出中、下游一串企业。这种做法,抓住了产业发展的“主枝”,由此一生二、二生三……因而爆发出惊人的发展加速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招商,是各地政府的一个重头戏。而在招商过程中,如何选择好主导产业,如何在一个相对落后、新兴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发展新兴产业,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决策者。湖头镇着眼于加快转型的发展思路,在主导产业选择上瞄准了新兴的光电产业,在产业招商中认真梳理产业发展脉络,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与规律,抓住了上游的核心环节,抓住了三安光电这条“大鱼”,其成功就顺理成章了。

  当前,在招商引资领域,一些地方缺乏应有的统筹和通盘考虑,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能来一个是一个”,着眼于眼前利益,虽能获得一时的发展增量,但无法形成产业链,时间一长,终究后劲不足,发展乏力。而相比之下,安溪湖头镇在光电产业的发展中,兼顾了速度与效益、眼前与长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尤为可贵的是,该镇在招商过程中,还创新做法,政府专心做公共配套和公共服务,将招商的事交给企业和企业社团,这种市场化的手段,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带动了产业的加速发展。
  
  转型转到位,升级才有戏
  
  当前,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区域,都面临这样一个课题和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对于传统的区域大镇和工业强镇,转型升级的任务更艰巨、考验更严峻。

  
湖头镇素有“小泉州”的美誉,是安溪乃至泉州有名的商贸、工业大镇。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历经十数年辉煌遭遇发展瓶颈后,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在积极引导传统产业技改升级的同时,实施产业链招商,致力发展光电产业,以期实现从“传统工业重镇”向“现代科技新城”转型。现在看,湖头镇经济转型业绩显著,长期成效如何尚需拭目以待。但由此观之,可以给当下如何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产业转型要到位,如何因地制宜明确方向、找准定位至关重要。

  
大体而言,乡镇、县域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工业,而资源型区域支柱产业大多属于低端产业,且产业链短、规模小、高端产品少。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提升产业水平应该瞄准以下发展路径。第一,以优化为主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顺应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加快农业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营销步伐,推动现代农业向多功能、可持续方向发展。第二,以集聚为导向加快工业调整提升。通过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型传统工业上层次;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决策,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注重在培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打造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化、链条化,最大程度提升产业“话语权”。第三,以特色为理念加快三产转型“增厚”。城乡一体推进城镇化,是区域经济重要增长点。除了以传统商贸、房地产等消费性服务业带动外,各地可以结合区域特色,建设现代专业市场,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转型升级,有赖于政府、企业、市场的共同努力。因此,打造“升级版”,政府转型也要到位,要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引导推动作用。这可以说是思想转型,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观念、经验做法和体制机制。推进转型升级,“阵痛”无可避免。对于地方党委、政府而言,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尤为重要。一方面,应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做好规划引领;在职权范围内合理制定用地、用人、资金、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政策,强化利益导向。另一方面,应建立正确的政绩评价机制,更加注重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客观看待转型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速波动甚至减缓的现象,增强及早、主动推进转型升级的意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转型转好转到位了,才能使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优势产业得到新提升、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才能构建起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增长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发展后劲更足,区域经济“升级版”亦将登上发展的大舞台。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何金 刘国军)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